悟空追书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35章 烤火记忆(第2页)

年少的我们觉得,大人烧火有神一样的“功力”

,而我们则像那学艺不精的“小徒弟”

。母亲边伺弄着灶膛里的火边说,烧火要注意方法,别急躁,做事要有耐心,我们似懂非懂的点着头,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没有丰富多彩的零食,家里种的红薯或蒸或晒,都吃腻了的时候,烤红薯和土豆就特别有诱惑力了。

当红薯从灶膛落到灶台上时,我们急切地跨步贴近了灶台,手不由地伸向了红薯,滚烫之下,手指在红薯上一伸一缩,急不可待。馋嘴的模样,大概红薯都知道,我们烤火是为了烤它、吃它,它与烤火是绝配,火唤醒了它那内在的灵魂香味。撕开粗皱的表皮,颜色鲜黄,热气升腾,满屋飘香,咬一小口,甜丝丝、软糯糯;咬一大口,甜糯里夹了柴灰;一个咬完,嘴角两边像黑、黄彩笔上了色,放到现在就是不讲卫生的典型,会与细菌、病毒挂上钩。但,那个年代的孩子,那句“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喊得还真不是口号。我们小时候顶多见过几回赤脚医生。冬天烤火不吃烤红薯,那都是一个遗憾,烤红薯甜美了年少时的烤火时光。

天气虽冷,但心里却是暖暖的。所以,年少时的烤火时光,是我们小时候最踏实,也最温馨的时光。

到了晚上,母亲搬出了火盆,烧燃了木炭。昏黄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火盆边,母亲依旧织着毛衣;闪着点点雪花的黑白电视机,父亲在摆动着手摇天线;我们两眼期待地望着黑白电视机那跳闪的屏幕,它闪一下,我们心里跳一下,心情跟着屏幕七上八下,画面稳定下来,心也跟着平静下来,这时炭火也燃烧得刚刚好。

柔和的温热,从脚底慢慢上升到了头顶,那一刻,炭火与时光相融在了一起,暖得忘记了冬天的寒冷。相比于柴火,木炭火显得温顺、平和、易掌控。柴火像个脾气火爆又粗鲁的男子,炭火像个温和又听话的女子。那个年代的冬天,晚上烤着炭火,看着电视,心里是满满的惬意。

当然,惬意是小孩子的感受,那时年少的我们,还不懂生活的艰辛,不懂现实的无奈,大了一点才知,木炭是要花钱买的。于是也就想起了,每年的冬天,都有人挑着木炭来村里卖,围观之下,是卖炭人和村里买炭人讨价还价的声音。用炭火的时间还是少数,因为炭火不熏人,大部分时间还是选择在外面捡野材来烧,米云记得家里只烧过三五回木炭,不知道哪里来的木炭,后来就再也没用过了,只要勤快点,到外面都能捡回一大堆柴火。

随着时代的展,农村人的生活渐渐好转,到了九十年代,烤火的时光里,烧的已是蜂窝煤,我们家乡叫煤球。生活向前跨了一步,烤火的方式也跟着前进了一步!

煤球解决了天天烧火的麻烦,像一个成熟起来的青年人。只要我们用正确的方式与它相处,第二天早上等着我们的还是一炉温暖。烤火时,无需像柴火、炭火那样,时时注意火势,注意添柴加炭。但是,它却不能像柴火、炭火那样烤红薯了,方便的同时少了童年的乐趣。

最初的火炉没有烟管通向窗外,刚燃起的煤球散着刺鼻的气味,通风不良的话有煤气中毒的风险,所以,天气再冷,家里的窗户也会有一扇是打开的。

九十年代后期,烤火桌、烤火罩盛行起来。火炉算是有了标准的配置,烤火变得更舒适,更温暖了。烤火的时光里有了麻将声,电视换成了彩电。邻居们串门更多的是约麻将了。往后,我们成年,离开了家乡,对于家乡烤火时光的记忆好像更多的是停留在了年少时。

现在的家乡已经今非昔比,农村洋房、农村别墅拔地而起,路路通,通到了家门口。城里家庭有的家具、电器、空调和取暖桌他们样样都有,城里附近的亲戚家还是会专门买个烤火炉。烤火炉烧的是柴火,能烧开水和煮菜,但如今的烤火炉不再是生存的需要,而是成了一种生活的选择。炉子烧起来后,整个房子都会暖和起来,不比空调的效果差。

藕煤炉子是米云家用过最久的一种烤火方式,米云家在小学用到大学毕业,整整十几年,虽然这种移动式的煤火炉方便了很多,但烤起火来总是不暖身,要烤很久,并把火门全打开燃得很大的火才会有暖身的感觉。这种火炉其它方面作用也和地坑火炉一样,又可以烤火取暖也是农村家庭用作煮食物用的火炉,就是现在都没有完全淘汰,用不惯煤气和天然气的老人,还是喜欢用几十年前的那种藕煤炉子,就是煤上面十几个小洞,像莲藕一样,米云的家乡把这个铁皮煤炉子叫藕煤炉子,缺点就是火小,不着急的还是可以用的,也非常耐用,几十年都不容易坏掉。

冬天里,每家每户都会自己做糍粑,木柴烧过后,就会剩下火芯,在火芯上撑个铁夹,放个糍粑,那是非常惬意的事了,这也是我们烤糍粑得最好工具了。小时候的冬天,能烤个糍粑吃,已算的上奢侈了。

如果糍粑不够,烤橘子,橙子,泡柑,花生或者想换个口味,烤红薯也是不错的选择。米云家过去的二十年没种过红薯,都是别人家给的,倒是近十年每年开始种点红薯。

烤红薯,也是个技术活啊,主要是要有耐心。像我们小孩子,心急的,把红薯放在大堆火芯里烤,用不了多久,红薯表皮已经烧糊,但里面还没熟透,烤红薯适合小火慢炖,这样烤出来的最香,大城市烤红薯的小贩不少,留意看下就知道了。

小时候烤火的盆子叫火盆,顾名思义,是盛炭火等的盆子,用来取暖或烘干衣物。火盆是用泥做的,一般在秋天制作。火盆,也叫“神仙炉”

,具有极强的地方风韵与传奇色彩。

据说是在“三国时期”

开始使用的,传到今天已经有2ooo年的历史了。

从前,室内取暖多靠火炕,但屋内的热度往往不易升高,有时虽然把炕烧得滚热,也抵不住外边的风雪严寒,于是人们就明了火盆。

火盆最早是用泥制成的,泥火盆的最大特点是传热慢但保暖性能非常好,近代才有了铁、铜制成的火盆,火盆的形状以圆形为主,大小不一,其直径大多都是五六十厘米,有的还在盆边刻上吉祥花图。

解放前,大多数农家都有火盆,是冬日取暖不可缺少的器物。旧时,物质文明落后,加之农民生活素来清苦,冬日无防寒设备,就用火盆取暖。每年中秋节后,各家就挖泥打火盆。多用红泥、黄泥、黑泥,泥质好,无沙砾杂物,且粘稠细腻。在阴凉处放上几天,过过“性气”

,以防成盆后崩裂。把乱麻旧绳,拆细剁碎,为“麻道”

,掺和在泥里,然后用瓦盆作“型模”

,盆口朝下扣在地上,盆外敷一层草木灰,把泥拍贴在瓦盆上,放在阴凉处二、三日,取出“型模”

,泥成盆状,是为半成品。再进行加工:收口,加底,拍平,擀光放起阴干十天半个月。

严冬一到,即可生火取暖。农家做早饭烧开锅后,就把灶膛里的火扒在火盆里压实。彼时农家多为三代同居,火盆一般放在老人炕上。小屋子有一盆火,既可烤手又暖屋子;有时哄小孩烧土豆,妇女烧烙铁烫衣服,也颇方便,可谓“一盆多用”

热门小说推荐
惊爆!盛总的娇妻是个清冷美人

惊爆!盛总的娇妻是个清冷美人

简介关于惊爆!盛总的娇妻是个清冷美人一次意外,京圈大佬盛时和落魄千金顾初夏,有了交集。两人领了证。在顾初夏的眼里,这场婚姻不过是一场简单的交易,各取所需罢了。然而婚后,在外人眼里,禁欲薄情的盛时,却把她宠上了天。无论盛时多忙,他都会把工作推了,回去陪伴自己的妻子吃饭。他知道顾初夏缺乏安全感,就会时时汇报自己的行程和情况。顾初夏有夜晚恐惧症,盛时就会把人揽进怀里,哄上好久好久。后来,就连顾初夏自己都忍不住问。你为什么对我如此的好?盛时俯身在她耳边说因为我的女人是你,也只能是你,你值得被偏爱。原来看似巧合的一切,都是某人的蓄谋已久。...

被辞退后,我在股市杀疯了!

被辞退后,我在股市杀疯了!

简介关于被辞退后,我在股市杀疯了!一个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职员,经历了无数挫折后,安装了一款可以显示未来市场行情的手机app应用于是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投机生涯。(非系统文)...

我是猫大王

我是猫大王

叮主线任务将主人调教成猫奴。西卡懒洋洋地听着脑海中第九十九次系统的提示音,理都不理。我都变成猫了,还要我怎么样,难道学小猫咪一样,喵喵喵萌不萌打死我都正想着,突然觉得后颈皮一阵酥...

万万没想到,我变成了砍柴刀

万万没想到,我变成了砍柴刀

简介关于万万没想到,我变成了砍柴刀资深老网虫赵武穿越到了武道世界,没成想自己并不是主角,而是变成了一把锈迹斑斑钝的要死的砍柴刀。机缘巧合下,赵武与身负家仇的妹纸李嘉忧缔结了主仆契约,并获得了一个可以随机获取他人能力的‘系统大哥’。从此之后,被系统强行联系在一起的赵武与李嘉忧便形影不离,如胶似漆,干柴烈额跑偏了咳咳,诸位看官老爷在上!且看脑洞清奇的理科圣手赵武如何借妖法化形,武道双修,一步步登临世界之巅。且看柔弱妹纸李嘉忧是否能够报得血海深仇,寻找到此生唯一的坚强依靠。且看赵武与李嘉忧如何开启一段没羞没臊为所欲为的咳咳开启一段惊险刺激妙趣横生的习武问道之旅!...

容苍楚云绯凤掌江山

容苍楚云绯凤掌江山

一朝重生,刚睁眼就接到夫君命人送来的休书?楚云绯不信这个邪,抓起休书找到王爷书房,踹门而入,一巴掌打得战王不敢还手还休吗?前世恩爱夫妻一朝反目,楚云绯以为丈夫薄情寡义,接过休书下堂离去,为此失去了唯一的孩子,心生恨意,却在七年间现很多事情跟表面上不一样。这一世她定要揭开真相,替前世的孩子讨回一个公道。各位书友要是觉得容苍楚云绯凤掌江山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

出芽

出芽

人生难得回,可是我们能在回中,看见什么?得到什么?是否能真的做到放下过去,迎接拥抱明天?我想要放下过去,放下一个真真切切却又不真实的自己,让自己真正的哭一场,不再是为了别人的欺骗,而是为了自己走出去而回。出芽已是生,落叶并不一定归根。回,我却忘了那个努力过的我,这或许就是最大的遗憾。各位书友要是觉得出芽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